close
寻找老厦门殿前社(3)
殿前的陈氏家族
 
2018-11-18 00:00来源:厦门晚报
 

  

■殿前陈氏宗亲会秘书长、82岁的陈永宽先生在继周堂。

  

■陈氏宗祠从周堂。

  

■崇本堂。

  

■孝弼堂。

  

■地房陈氏宗祠。

  文/图  黄国富

  陈宝的后裔

  殿前陈姓聚居,是陈邕所代表的颍川陈氏“南院陈”的后裔。北宋仁宗嘉佑年间(1056—1063年),南陈十四世陈宝率陈从周、陈继周两子开基殿前。如今,殿前社里的上林埔、下林埔、蔡后等处尚有陈姓先祖的墓葬。其中陈宝夫妇墓是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。

  陈姓先人在殿前渔稼耕读,生衍不息。从周、继周二兄弟后裔衍派众多,人口兴旺,殿前蔚为岛上大村社。陈宝后人从殿前播迁到厦岛内外的后浦、马垅、小东山、中埔、岑头、官山、山侯亭、西亭、西滨、西园、西井、灌口、俊美等处,并且发展到漳浦、福清、安溪、南安、温州等县市。

  明清时期,部分殿前村民渡海到金门、台湾谋生。清末民初,不少村民远赴东南亚创业。殿前是岛上著名的侨乡。

  如今,殿前有陈氏宗祠继周堂、从周堂、崇本堂、孝弼堂、地房祠5座祠堂。

  继周堂地处殿前社中心,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宗祠建筑,单进,三开间,左右耳门,硬山顶,燕尾翘脊,装饰精美。祠内悬挂着文魁、武魁、进士、博士、民主先贤等牌匾。继周堂已被列为市级涉台文物古迹。

  殿前原为纯粹单姓村落。上世纪40年代,日军强占后莲保14社做飞机场,殿前社敞开胸怀,不仅容纳了来自陈厝的宗亲,还接纳了来自斗门的洪姓和来自竹子林的周姓难民。

  人文荟萃

  明清以来,殿前人丁兴旺,人文荟萃。道光《厦门志》记录的进士有陈士兰、陈沃心,陈弼心;举人有陈华玖、陈一经、陈台衡、陈霄九、陈保琳、陈清晖、陈温、陈祚、陈策。“列传”中“武功”有陈弼心、陈启良;“孝友”有陈迪元;“义行”有陈真泰等。

  殿前人急公好义,名人众多。清代的陈启良,在台湾建造海底木城,领军民同抗海盗,有诗句称“木城百雉海东隅,危难方知伟丈夫。”此外还有慷慨就义的闽南小刀会起义领袖陈庆真;光绪年间任台湾艋舺参将、在甲午战争中御寇战死的武功将军陈宗凯;历任新加坡禾山公会总理、新加坡福建会馆董事,在抗战时期筹赈祖国难民的陈贵贱先生,等等。

  清代《厦门志》载,嘉禾里二十四都店前保社设有厦门社仓,专为救灾济困之用。明清时期,殿前出现了许多乐善好施的乡贤。

  南渡新加坡谋生的陈泰,因为对于当地的贡献,新加坡政府命名有“陈泰坊”、“陈泰巷”,以资纪念。

  陈伯甫,缅甸华商侨领,1921年向南洋华侨募捐建成殿前小学,开启现代教育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,他还汇入99万元巨款投资于闽、粤两省及北京。

  

■陈氏宗祠继周堂的侧门。

  

■殿前上林埔陈宝夫妇墓。

  

■陈贵贱的“新厝”。

  

■陈宣志“红番仔楼”的外墙,灰、白、红强烈对比。

  “新厝”和“红番仔楼”

  行走在殿前的大街小巷,虽然是铺天盖地的楼房,但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红砖大厝和华侨洋楼。其中,位于西池口的陈贵贱“新厝”和东社口陈宣志的“红番仔楼”是典型代表。

  陈贵贱宅建于1937年,当地称之为“新厝”。由前后两进主体建筑及左右厢房组成,均硬山顶,单条燕尾脊。这座红砖大厝装饰极为精美,装饰手法多样。立面镜面墙两侧有红雁只砖拼砌出的篆文:“贵名重望、贱白轻黄”,巧妙地嵌进了主人的名字和对气节的追求。

  建造于1933年的陈宣志搂,殿前人称“红番仔楼”。大楼的平面呈“甲”字形,由主楼、后楼和附楼组成,体量十分庞大。

  实际上,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,粗犷的西洋风格和细腻的中国式装饰结合,体现了房屋主人的华侨身份。仔细观察,罗马柱上头的的梁托上,塑了四星拱铜钱穿带的图案,隐喻着主人“财(铜钱)寿(绶带)双全”的美好愿望。

殿前的陈氏家族_厦门晚报电子报[厦门晚报]_厦门网 (xmnn.cn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ㄚ華 的頭像
    ㄚ華

    南院陳氏芳亭宗親會

    ㄚ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